![]() |
在如今这个时代,小学生写情书不算稀奇事吧,但在考试现场写出一篇有关爱情的作文来,却是前所未闻。最近杭州一所小学举行六年级语文期中考试,有一名学生就在课堂上写了一篇题为《我对她的爱情》,把阅卷的老师彻底“雷”倒了。
这名小学生在这篇400多字的短文中,叙述了他为什麽第一次见面就喜欢这个“很漂亮很朴实的女孩子”,他们在一张床上共枕,相处得跟夫妻一样亲亲热热的,这些描述让年轻女老师们耳根发热,害躁无比。[参与讨论]
小学生“谈情”,教师不必“色变”
不就是孩子作文中写了“爱情”嘛。动辙以内容不健康,一棍子打死,当然不对;但若仅因为一个“真情实感”,就情不自禁,打出高分,也非理性。[查看全文]
·可怕的“真情实感”
“我给这篇作文打90分!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。”这位校长的教育理念我实在是不敢苟同。如果这篇“90分作文”真正写的是“真情实感”的话,倒是将当前教育的诸多问题真实地暴露出来了。记得二十年前,邓小平说过:改革开放“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”。现在,改革开放三十年了,教育是不是最大的“失误”呢?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校长的90分打得很值!
看似“儿童不宜”的考试作文能得分吗?我举双手赞成校长给高分的做法。《我对她的爱情》不仅能得分,还能得高分,毕竟它涉及到对孩子心灵这块幼稚处女地的现实保护问题,事关孩子自信心的培养,万不可以传统道德之束而草率地判下零分,给孩子天真浪漫的心灵蒙上一层阴霾。需要老师做的事情是积极引导,而不是打棍子。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看完这篇作文后我热泪竖流
被众人称之为史上最雷的小学生作文,在我看来,具有真情实感,文笔细腻,语句通顺,实乃发自肺腑之作,扣人心魄,当留名情史、千古流芳。睹此文如见其人,如摸其心,谆谆深情,感我至深,冬日寒冷中,我不禁顶礼膜拜,仰天长叹,拍烂鼠标,热泪横流,不,是竖流,像她竖下来的头发。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小时候用过的“必杀句”
“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,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……”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;“今天是我第一次洗衣服,今天是我第一次洗碗,今天是我第一次叠被子,今天是我第一次......”第一次果然都很有纪念价值;“王老师使尽了全身的力量给我们上最后一节课,之后就患癌症死去了。”小学时为了感人,很多老师就这样患绝症死了。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小学生作文惊动教育部
今天,老师带领我们到烈士纪念馆参观,使我很受感动。我热爱那些为了穷人打天下的烈士,我痛恨那些资本家反动派。我们家也是穷人,爸爸妈妈都下岗了。爸爸每天去蹬三轮车,有一次被城管队没收了车,爸爸整整哭了一夜。我劝爸爸说,等我长大了,就号召我们班同学专门打城管队,吊在树上打,拿皮带抽,看他们还敢猖狂不?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“我的家庭成员”吓倒老师
我的家中有九位成员,大家都很亲切。我有一个慈祥和蔼的妈妈,一个健康开朗的爸爸,一个诚恳老实的爸爸,一个念高中的哥哥,一个被退学的二哥,还有一个正在考虑休学还是堕胎的大姐,一个还不知道性别的外甥。其实还有奶奶,但是奶奶在跑路,爷爷在坐牢,都不在......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滥用成语令老师当场晕倒
按照惯例,我们早餐喜欢吃地瓜粥。今天,因为地瓜卖完了,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。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上的芋头很好吃,全家都贪得无厌地自食其果。出门前,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,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。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老师:我对女儿的“爱情”教育
我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,就经历过未成年人爱情。一位很帅气的男生,给我的女儿递了一张纸条:我很喜欢你!从此我的女儿陷入情感迷乱期。我对女儿说:学校有人喜欢你,我这个当爸爸的很是高兴,为什么呢?说明我的女儿有魅力,或者是在学习上很行,或者是在人格气质上有特殊性......肯定是在某一方面有吸引人的东西,不是个平庸和无用的人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中国富豪们如何教育子女
南存辉(正泰集团董事长)“我常常给小孩子们讲,我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金钱留给你们,但我的创业精神、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可宝贵。还包括现在对你们的教育,使你们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。”牛根生(蒙牛集团总裁)“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,那会‘坏了他们’。”[查看全文][评论]
·对子女教育中“三句话”的反思
调查表明,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:听话,好好学习,没出息。这三句话确乎是中国式的,他们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的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。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,但这三句话的不断重复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,究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,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认真反思。[查看全文][评论]
小学生“谈情”作文遭遇冰火两重天,看起来仿佛是“爱情”惹的祸,其实更源于为师者对孩子“谈情”的过分敏感。这又何必呢!孩子的一言一行,何尝没有大人们的影子?又何尝不是整个社会世风民态的一种折射?故而,对此小学生“谈情”作文,做为成年人不妨冷眼观之,客观对之,并多加反思。为之“色变”,大可不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