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树平:30年前的医院药品购销回忆
30年前的药品价格,执行也是全国统一价,当时别说药品了,针头线脑的都是政府定价。国家对绝大部分药品的价格从出厂、批发和零售三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。供应到医疗机构的药品也很少,一个县级医院药房的常用药品大概只有500余种,医师治病用药时的选择余地很小。
社会上有句顺口溜:“感冒发烧,APC三包。多喝开水,少吃辣椒”(注:APC:解热止痛散或片,由阿司匹林、非那西丁以及咖啡因组成的一种抗感冒药)。一包APC散1毛钱,一日三次,服3天还不够1元钱。另外,治疗感冒还有银翘片(治风热感冒)、荆防散(治风寒感冒)等中成药,或者是请中医开中药方剂煎服,价格都很低廉。与现在抗感冒药几百种,治一次感冒需要几百元确实不能同日而语。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防病治病时,更多提倡的是“一根针、一把草”(即针灸使用的银针和自行采集的草药)。
计划经济时,医疗保健执行的是低保障、高覆盖。治疗用药一般都很简单,以口服为主,注射为辅。除了急救和患者不能口服时,很少通过静脉输液。那时的药品品种少,剂型比较单一,包装简陋,很多口服药品都是1000片的棕色瓶装,药师调剂时需要拆零,但价格都很便宜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