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经6年时间,投入资金910亿元,涉及8201个项目,我国“三河三湖”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,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,淮河、辽河为中度污染,海河49.2%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。[我要评论]
审计署日前发布调查结果称,6年来,我国投入910亿元资金防治“三河三湖”污染,虽然取得一定成效,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,像巢湖、太湖、滇池的平均水质仍为Ⅴ类或劣Ⅴ类。
民间有句俗话,把钱扔到水里还能听到响声。但是换在这里,似乎这近千亿的资金投入到了治水里面,不但没啥响声,反倒使污染继续蔓延:太湖治理了10年污染却出现了蓝藻的大爆发,巢湖东半湖区水质由轻度污染"下降"为中度污染,滇池投入36.5亿元治污,而水质状况也在下降……
因此,我们不禁要问:治水资金高达千亿,但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了治水上?地方官员随意挥霍环保资金早已不算新闻,为GDP崇拜而挺身“护污”的官员也屡屡见诸报端。可见,治污如不先治官,环保投入仍将是个无底洞,填洞的依旧是咱老百姓的血汗钱...[我要评论]
花钱的治污永远赶不上赚钱的排污
很多企业的经济利润,主要来自于这种违法的排污,如果要求企业达标排放,立马就倒闭,这种利润的获取居然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,政府认可……[查看全文]
历经6年时间,投入资金910亿元,涉及8201个项目,我国“三河三湖”水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,但整体水质依然较差,淮河、辽河为中度污染,海河49.2%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。[我要评论]
太湖水质10年治理未达目标 污染仍在加剧
太湖水难以按计划“变清”,国家投入上百亿元的治理资金还没有给太湖流域近4000万居民带来记忆中清洁的湖水,原因错综复杂,但最根本的一点,就是治理措施跟不上长三角地区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,也就是说,水消耗量越来越多,而对工农业和居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、废水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标准严重滞后。[查看全文]
滇池投入36.5亿元治污 水质状况却在下降
从1990年以来,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云南省和昆明市为治理滇池的水污染做出了巨大努力,先后实际投入36.5亿元,但滇池草海关键水质指标总氮、总磷、叶绿素a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却有所上升。监测数据表明,草海水质仍为劣5类,外海为5类,富营养化仍十分严重。[查看全文]
巢湖东半湖区水质由轻度污染下降为中度污染
据了解,安徽省4月重点流域水质监测显示,与3月相比,巢湖东半湖区水质由轻度污染下降为中度污染,主要为总磷、总氮指标均超标1倍多,其中总氮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明显上升。一直处于重度污染的西半湖水质及水体营养状态与上月基本持平。[查看全文]
审计署调查发现,5亿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资金被地方官员挪作他用、虚报多领,36亿多元的污水处理费及排污费被少征、挪用和截留,涉及水污染防治项目资产闲置的问题金额超过8亿元……[我要评论]
海南以环保名义大幅圈地建高尔夫球场
大量事实说明,那些污染猖獗,屡查屡犯,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,背后都有着政府和官员挺身“护污”的影子,甚至公开充当保护伞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,就不可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特殊利益,这样的官员不被问责……[查看全文]
平顶山环保部门挤占1084.9万排污费 养超编人员
未按照规定征缴排污费1.99亿元,挤占挪用排污费1.37亿元。由于环保部门人员超编严重,超编人员经费没有来源,只能“以费养人”。如平顶山市所属的叶县、湛河区等6个县(区)环保部门,自收自支人员606人,占现有人员的79.2%,挤占环保专项资金1084.9万元。[查看全文]
广东六市挪用2069万环保资金建政府大楼
广东省审计厅28日提交去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,报告显示,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偏低,部分地市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情况较严重。审计报告显示,环保资金方面,6个市共2069.6万元被挪用,用于建设政府大楼等。另有4个市违规获取省补助资金4130万元。[查看全文]
治污必先治官需要成为各地普遍推崇的环保新思路。要让官员远离污染,亲近环保,就必须把生态指标作为干部政绩考评的“否决票”,与官员的乌纱帽挂钩,否则,投入永远都是无底洞。[我要评论]
官员挺身“护污” 甚至公开充当保护伞
大量事实说明,那些污染猖獗,屡查屡犯,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,背后都有着政府和官员挺身“护污”的影子,甚至公开充当保护伞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环境指标一天没有真正纳入官员考核制度,就不可能杜绝一些地方官员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特殊利益,这样的官员不被问责……[查看全文]
地方污染没有让地方官员丢掉乌纱帽
当然,把环境污染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地方政府肯定有其不合适之处,毕竟地方政府的保护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原因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地方污染没有让地方官员丢掉乌纱帽,没有让有关国家职能部门的官员丢掉乌纱帽,是造成治污乏力几成过场的重要原因。[查看全文]
治污的关键在于“治人”
治污的关键,在于“治人”。把环境保护指标切实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,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治污责任,促使其克服本位主义,树立“同饮一江水”、“全国一盘棋”的全局观念,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,这是一些地区水质开始变好的关键因素。[查看全文]